Referral code for up to $80 off applied at checkout

本週專輯: James Blake《The Colour In Anything》

於May 9, 2016

每週,我們會告訴您一張我們認為您應該花時間欣賞的專輯。本週的專輯是 James Blake 的 The Colour In Anything.

在 2011 年,我看到 James Blake 在美國的首場演出,這是他作為 Pitchfork 的 SXSW 展示的一部分,於中央長老會教堂舉行。那時,他的同名首張專輯已經發行六週,對這位 22 歲的歌手而言,無數的宣傳幾乎將他捲入浪潮之中。

Blake 穿著一件破舊的帶帽衛衣走上舞台,而教堂安靜得連針掉地的聲音都能震耳欲聾。他演奏了第一首歌,當他完美地完成時,他在麥克風前舒了一口氣,像是剛剛逃過一場車禍,並露出了微笑。在那一刻,現實頓時襲來;這是一位 22 歲的年輕人,他在臥室裡用筆記本電腦創作音樂,這些音樂主要是由其他 22 歲的年輕人透過他們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來欣賞的。現場在 SXSW 的教堂演出或許不是 Blake 所預期的,而他在網上也知道糟糕的演出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影響。他感到緊張,這一點表現得很明顯。但他真實地到場,並呈獻了我曾經看過的最棒的音樂會之一。那種生活在臥室裡的孤獨與作為音樂超級明星的 James Blake 之間的隔閡,從此成為了他音樂的核心張力。他的臥室首張專輯的後續作品是 Overgrown,這是一張尷尬地探出頭來,試圖迎接自己可能成為大明星的專輯,但最終卻又退回(“我不想成為明星,只想成為岸邊的一顆石頭,”他在標題曲中唱道)。The Colour in Anything,他的第三張專輯,於週四晚上單曲公告後,於週五早上在 Spotify 上推出,是 Blake 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力量行動。他在制作上更為強大—這聽起來就像視頻《When Doves Cry》的浴缸所感受到的那樣在歌詞上,這也是他最開放和普遍的工作了。這是在他與 Warpaint 的一名成員分手後錄製的,這裡的他受傷了;他不再是那個必須依賴Feist 翻唱來成為專輯情感核心的年輕人。他有自己的失戀故事要記錄。

The Colour 以“Radio Silence”開場,這是一首由鋼琴引領的,聲音嗡嗡作響的曲子,重複的副歌是:“我無法相信你不想見我,”Blake 反覆吟唱,將其變成一種口號;他的懇求成為了他構建這首歌的基石。隨後的情感變得更加脆弱。他要求更多的注意(“Put That Away and Talk to Me”)以及更加有意義的聯結(“Waves Know Shores”)。他考量在變化中的人之間建立長久關係的可行性(“f.o.r.e.v.e.r.”),並希望他的伴侶為這段關係奮鬥,而不是反過來(“Choose Me”)。在標題曲中,他展現了鋼琴和他聲音中最裸露的音域,這首歌試圖重新捕捉逐漸消逝的愛,並將他的聲音轉化為《雙人下場》(“Two Men Down”)的喧鬧合唱。可惜這張專輯的發行是在夏季;這是完美的後結束季節的分手專輯。


但並非所有歌曲都是獻給一位已經離去的女性。專輯的中心曲目,與 Bon Iver 合作的 “I Need a Forest Fire”,講述的是需要將過去的自己和曾經擁有的一切焚燒殆盡,以便重新建立。Blake 和 Bon Iver 交織著彼此的聲音,營造出一個將引發今年更多獨自淚水的情感潮流。“Meet You in the Maze”,專輯驚人的結尾曲,讓 Blake 願意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他意識到“音樂不能是全部”,並願意為愛而放手。他在專輯開始時為一段分手後的寂靜添加聲音,而在結尾時卻準備完全放棄噪音。

The Colour 最終鞏固了 Blake 的地位,讓他成為只喝精釀啤酒並訂閱自助單車計劃的紐約市區的 Samuel Smith。我並不是要表達消極意涵—Smith 是少數在格萊美奪得獎項且真的值得的人;他是當今最佳的男流行歌手—而是 Blake 的音樂正好融入那些厭惡 Miller Lite 人們的生活,正如 Smith 的音樂同樣適用於他們的對應者(讓我們保持 100:這裡的 “f.o.r.e.v.e.r.” 就是一首 Smith 的歌曲)。他為分手、孤獨,以及在面對人類時感到情感不足的時刻提供了背景聲。

The Colour in Anything 感覺像是 Blake 的一次提升;他在這張專輯上表現得從未如此好,這是一項成就,因為他的前兩張專輯都是 2010 年代的經典。五年前,他還是一個緊張的孩子,首次踏入更廣闊的世界,帶著一張如此柔和的專輯,連一個堅固的捏都能將其擊潰。如今,他能夠創作出像 The Colour in Anything 這般強大的專輯;他不再是那個臥室中的創作者。我們知道他在五年前已經是我們最棒的音樂家之一;現在他感覺他也知道這一點了。

分享此文章 email icon
Profile Picture of Andrew Winistorfer
Andrew Winistorfer

Andrew Winistorfer is Senior Director of Music and Editorial at Vinyl Me, Please, and a writer and editor of their books, 100 Albums You Need in Your Collection and The Best Record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s written Listening Notes for more than 30 VMP releases, co-produced multiple VMP Anthologies, and executive produced the VMP Anthologies The Story of Vanguard, The Story of Willie Nelson, Miles Davis: The Electric Years and The Story of Waylon Jennings. He lives in Saint Paul, Minnesota.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當前是空的。

繼續瀏覽
相似唱片
其他客戶購買了

會員享有免費運送 Icon 會員享有免費運送
安全且放心的結帳 Icon 安全且放心的結帳
國際運輸 Icon 國際運輸
品質保證 Icon 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