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停止口唱,就开始用卢西尔演奏。” — B.B. King
这是1949年,24岁的B.B. King,原名Riley B. King,在阿肯色州Twist的一个夜总会演出。Twist是个没有编制的小社区,距离孟菲斯跨越阿肯色州边线40英里。King在台上,推广他的首张单曲《Miss Martha King》,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夜总会的暖气系统不太好,因此角落里燃烧着一桶煤油和破布,作为保暖的方法。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已不为人知——发生争吵,矛盾升级到其中一个人跌进了打开的煤油桶,洒出了燃烧的液体,转瞬间让夜总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木炸弹。
每个人都逃离了俱乐部,包括King,他把价值30美元的黑色Gibson吉他(2019年的315美元)扔在地上,赶紧逃了出去。一出去,看到俱乐部在燃烧,King意识到他需要吉他来养活自己。所以他又跑回去拿吉他,发现它在火焰墙旁边完好无损。建筑物就没那么幸运了;重新拿回吉他的King刚逃出来,建筑物就全部烧毁了。King后来曾说,建筑物倒在他身后,差点没把他压死。我们无法验证;毕竟,这是他的成名故事,他的核辐射蜘蛛,他的冥河洗礼。
在外面安全地待着,他听到了那两个男人为什么争吵的原因。原因是一位名叫Lucille的女人,他们俩都认为是自己的女朋友。Lucille对此事的看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后来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更有名。那晚,King将他的吉他命名为Lucille,作为提醒自己进入燃烧建筑物的愚蠢之举。从那以后,89年的人生里,他再也不只是B.B. King,而是B.B. King和Lucille,如影随形,一把以名字驰名的吉他,一个得到了历史标志的吉他(标注演出年为50年代中期,但B.B.在采访中总说是1949年),甚至Gibson还发布了多个版本的Lucille,就像Nike多次推出Jordan系列一样。King对无品牌版本所作的改动——他会在F孔里塞些布料以减少反馈——成了Lucille系列的标准,摒弃了F孔,这都多亏了他。
关于Lucille名字起源的晚上戏剧再现,是B.B. King第15张录音室专辑Lucille的首首歌,也是长达10分钟的主打曲目。King在这首歌里从阿肯色州的Twist讲述到Lucille的力量:她在车祸后抬起车脱身;她将他从农场带到舞台;如果Lucille愿意,他会和Frank Sinatra一样成为摆腔调的歌手。但幸运的是,她只想唱蓝调。这是一种音乐投资,即便过得很好的人也幸运有这种待遇,或许这是King曲目中最直接的自传性歌曲。通过Lucille,King对蓝调音乐和巨大天体点唱机留下了持久的贡献,一个能让吉他哭诉得比最悲伤的嗓音还要哀怨的人。King对蓝调音乐的持久影响——他开创了如今蓝调不可或缺的拉弦和旋辉沉重的吉他独奏风格,影响了多代年轻吉他手——可能如果没有找到Lucille,就不会存在,King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为她创作了这首歌和这张专辑。
在成为B.B.之前,Riley King是种田工的儿子,192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Indianola。像许多此前有名的音乐家一样,他在教堂里爱上了音乐,先是合唱团成员,然后学会了吉他,他是由他的牧师教的。他在青年和20初期驾驶拖拉机和农活,周末玩音乐,平日工作养活自己。1945年,他搬到孟菲斯和他的表弟,传奇蓝调吉他手Bukka White住在一起,从他那里得到了更多的音乐教育,但不久后又不得不回到田地里干了一年。1947年,他再次搬回孟菲斯,永远离开了田地,最终成为了传奇电台WDIA的广播DJ。King是Sonny Boy Williamson节目中的常客,该电台是他获得了“比尔街蓝调男孩”这个名字的地方,后缩短为B.B.
正是在这段时间,King得到了正式的蓝调教育;他的大部分时间听蓝调和爵士音乐,他像爱蓝调吉他手一样爱爵士吉他手,他开始与Robert Lockwood、Bobby “Blue” Bland等艺术家一起在比尔街的俱乐部里夜间工作。他在孟菲斯一带小有名气,在当地的Sun Records录制了一些唱片,但这些唱片无法完全捕捉King现场演出的效果;他年年演出300多场。最初的唱片公司Crown Records不知如何推广King;他太年轻无法赶上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角洲蓝调复兴潮流,像同期的Buddy Guy,但也不像流行R&B那样吸引黑人的音乐。他琢磨过与蓝调巨头Chess Records签约,但被Chess词曲作者和制片人Willie Dixon劝阻,说他自己会更好。在60年代初,King在与Crown合作了15年并发行了11张专辑后,跳槽到新兴的ABC Paramount,后者计划将King打造成明星。
King为ABC Paramount录制的第一张专辑Mr. Blues,与他在Crown的专辑类型相同:一个部分系紧的事,并没有完全命中。直到他的第二张ABC Paramount专辑,1965年的Live at the Regal,B.B.才首次完成整张专辑对蓝调音乐的贡献。这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现场蓝调专辑之一,成为了当时新一代表演者的必修课,他们即将开始占领英国:把蓝调变成摇滚的人们。成名后几乎每场演出前都会听这张专辑的是即将组建乐队Cream的Eric Clapton,他后来还与King一起录制并巡演。King开始在受他启发的乐队演出的摇滚场馆巡演,吸引了更多观众,和那些摇滚人一起巡演,从而有更多的现场演出。
Live at the Regal成为了蓝调迷的最爱,尽管它没有让B.B.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它为他的录音室专辑提供了蓝图:越接近Live at the Regal的声音越好。King与ABC Paramount的合同被转到了他们的子公司Bluesway,一个由爵士和蓝调唱片制片人Bob Thiele运营的蓝调唱片公司,这位制片人为John Lee Hooker等蓝调巨星制作了一系列唱片(包括It Serve You Right To Suffer, VMP Classics #2)。Thiele监督了从一个相对不为人知的传统主义者到在许多方面成为蓝调最主流面孔的King的崛起,从70年代到其余时间。
Thiele找到了定义King其余录音室生涯的声音:大乐队伴奏——B.B.挚爱爵士——交叉灵魂音乐风格的铜管乐器,编曲中有足够的开放空间供King展开独奏。Thiele本人仅制作了一张King的专辑Lucille,它基于并完善了1968年同期录制的一张专辑Blues on Top of Blues的声音。Lucille是King唱片目录中的一个闪光点,这时候他的蓝调去除了曾经流行的流行乐甜腻,获得了驱动他走向巨大名声的明年单曲《The Thrill Is Gone》的声音。在录音室里,Thiele和King终于完成了King一直想做的事情:将灵魂音乐的冲击力与他的电蓝调吉他主导相结合。那种声音首次在录音室里融为一体是在Lucille上。
Lucille形成于1967年12月的两个晚上。18日晚上,B.B.和一个九人乐队一起演奏,20日晚上是一个六重奏。这两次会议的区别不大,除了九重奏在四个曲目中演奏的更大铜管乐队角色(《Stop Putting the Hurt on Me》、《Rainin’ All the Time》、《You Move Me So》和《I’m With You》)。专辑的标题曲目和灵感来源,像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时刻,是在第二个夜晚与小乐队录制的。休息期间,Thiele通过监视器与King交谈,而King在拨弄吉他,并讲述Lucille的故事。“录音期间的休息时段。B.B.在随意弹奏吉他,我注意到了,”Thiele在原始封套注释中说。“他一边随意演奏,一边开始告诉我Lucille的故事。我抓住机会,示意工程师,开启了录音。”这首近11分钟的歌曲是B.B.目录中最松散的一首,但也是他公开创作自己神话的一首歌。在他生命和职业生涯的后期,这几乎变成了一个神话;B.B. King和Lucille,骑进镇子里,每晚,年复一年,拯救蓝调。聆听《Lucille》就是在听King在唱片上实时锻造他的传奇。
King常说他和Lucille拥有同样的声音,他把她的哀鸣视为自己声音的延伸。这一点可能在Lucille的其他歌曲中最为真实,这张专辑强调了King的声音和他的吉他演奏。他在快速的《You Move Me So》中大喊大叫,在《I Need Your Love》中完全展现了夜总会歌手的风采。《I’m With You》开始展示King在《The Thrill Is Gone》中将大有作为的嗓音范围;他在几秒钟内从哀求到咆哮,并像与之交谈般将他的独奏与嗓音连结在一起。这种对话的特质也适用于专辑中最强的吉他独奏;《No Money, No Luck Blues》听起来像Lucille在安慰King,他在歌词中哀叹金钱问题。专辑的最后一首歌《Watch Yourself》,以另一首精选曲目《Lucille》首尾呼应;随着专辑的结束,King咆哮而Lucille对一个不忠的女人大声喊叫。
Lucille于1968年推出,在次年,距他努力了20多年后的一张专辑才有所突破。当1969年的专辑《Completely Well》中的热门单曲《The Thrill Is Gone》使他成为最成功的现代蓝调艺术家时,在Billboard的流行榜上排名第15。Lucille成为了探索King过往专辑的听众的一种奇物,现熟悉了这位歌手及其著名吉他。
接下来的45年里,King和Lucille依靠《The Thrill Is Gone》的名声幸存下来,B.B.经历了所有的音乐形式兴衰,是少数没有被摇滚、迪斯科或说唱音乐完全取代的蓝调艺术家之一。King继续每年演出数百场,带着他的蓝调走遍全球,直到他2015年去世。King死时89岁,埋葬在他让人耳目一新的密西西比州Indianola的B.B. King博物馆的场地上。Lucille作为博物馆主要展品之一公开展出。
Andrew Winistorfer is Senior Director of Music and Editorial at Vinyl Me, Please, and a writer and editor of their books, 100 Albums You Need in Your Collection and The Best Record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s written Listening Notes for more than 30 VMP releases, co-produced multiple VMP Anthologies, and executive produced the VMP Anthologies The Story of Vanguard, The Story of Willie Nelson, Miles Davis: The Electric Years and The Story of Waylon Jennings. He lives in Saint Paul, Minnesota.
Exclusive 15% Off for Teachers, Students, Military membe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 First Responders - Get Verified!